《菜根谭》里说:“处世让一步为高,退步即进步的根本。”
人在世上活,若能进退自如,就算活明白了。
可是很多人,进步的时候喜滋滋,退步的时候一万个不乐意。
因此,顶级的处世方式,不是“我认了”,而是“我不要了”。
图片
01
“我认了”,多半是被动地放弃,内心是不甘的。
命运是无常的,你不认命,还真的不行。
俗话说: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”
你的本事再大,也会遇到比你更厉害的克星,让你不得不认了。或者是某种局面出现了,你无力回天,也只能认了。
在清朝,有一个叫“张照”的才子,书法很厉害,二十岁就中了进士。
年纪轻轻就到了南书房工作,常常能见到皇帝,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。
在康熙、雍正两任皇帝时期,张照都是红人。皇帝喜欢书法,张照也就顺势而为了。
按照清朝的惯例,有军功的人,才能够真正名垂千古。张照心痒痒,也想立下军功。
一晃,到了雍正十三年,云贵地区的民众、土司对“改土归流”的政策不满,发起了叛乱。
张照一看,机会来了,就第一时间上书,自己想去叛乱现场;同时,他痛斥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各种弊端,认为其工作方法不对等。
雍正看张昭积极性很高,就同意其去云贵平定叛乱。
到了云贵一带,张照很快发现,自己学了很多兵法,用处不大。一切都是纸上谈兵,没有实践。
并且,张照的年纪也不小了。打仗是一个体力活,那么是力不从心。
在云贵平乱几个月,张照也没有立下功劳,反而把叛乱变成了朝廷和地方的持久战。
事不凑巧,雍正在这一年过世,乾隆皇帝上位。
乾隆对张照平乱,非常不满意,立马召回。并且重新启用了鄂尔泰。
胜者王,败者寇。鄂尔泰被重启之后,其身边的人纷纷上书,弹劾张照。
要不是乾隆网开一面,张照要被定为死罪。
后来的张照,只能认命,在郁闷中度过。
一个人带着“不甘”的心态去退让,其实内心还是想要更进一步,只是苦于现实条件,或者没有机会。难免是唉声叹气。
《了凡四训》中说:“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。”
从内心找不到退路,没有认定现实,一个人处世的时候,就很不愉快。
把难受的感觉,放在脸上。明眼人一看就明白,对方总是哪里不对劲,待人的亲和力不够。
把内心压抑住,压力太多的时候,也会闹情绪,会爆发。要么就是长期郁闷。
把想法还常常拿出来,希望再次点燃希望。人就会默默地折腾,结果进一步把自己伤害。
人处于被动状态,日子就浑浑噩噩。
图片
02
“我不要了”,是打心眼里做人生的减法,轻松怡然。
相对“我认了”,“我不要了”的做法,就通透多了。变被动为主动,内心释然。
作家贾平凹在五十岁的时候,写了自己的感言。
“级别工资还能不能高已不在意了,小心着不能让血压血脂升高。业绩突出不突出已无所谓了,注意椎间盘的突出。”
“当五十岁的时候,你会明白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,而且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。”
“别人说我好话,我感谢人家,必要自问我是不是有他说的那样好?遇人轻我,肯定是我无可重处,若有诽谤和诋毁,全然是自己未成正果。”
从感言中可以得知,人生的上半场过去了,下半场开始了。及时切换生活、工作、心情等,五十岁的拐点,就顺利过去了。
做到“我不要了”,你和世界,就能够握手言和。
注定得不到的,不要了。谈起人生的遗憾,就像谈论他人的故事一样。就是痛苦的事情,也能够笑着说出来。
比方说,曾经爱过的人,后来分手了。连去见一面的想法都没有。路上偶遇,那也轻轻一笑,一句话不说,再次分开。
比方说,折腾了多次,也搞不好的创业。就放下,踏踏实实去打工都行。不在老年时,再次折腾,反而把自己的财富弄丢。
已经给别人的,不要了,不再留恋半分。这就是诚心送人东西,把感情摆在第一位,物质轻轻放下。
纠缠不清的感情、利益,不要了。人与人之间,争斗是没有意义的。儿女要争,但是不要矛盾,不要野蛮地对抗。
权衡利弊,但凡自损一百,害人八分的事情,都不去行动。两败俱伤的事情,不要开始。自己躲起来,认怂,真怂,都可以。
意外失去的东西,不要了,免得留下什么遗憾。
比方说,一个瓦罐,忽然掉下来,碎了。你只要扫干净地就行了,不去拼凑,不去叹息,更不要哭诉给人听。
我们不知道意外或者明天,哪一个先来。一旦来了,开开心心接纳,就行了。
我不要了,就是主动把某些东西扔出去。
图片
03
弘一法师说:“贪欲之人,无有厌足。”
人这一生,最困扰自己的,不是物质少了,而是内心的欲望太多了,贪得无厌。
看清楚自己的贪欲,然后放下来来,把内心腾空了,一切都会美好,如春风拂过。
在无常的世界里,抱着平常心,过边走边扔的生活,这大概就是神仙了吧。
人一辈子,相对于历史,就是一粒灰尘,你真的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。
人一辈子,上半场努力获取,后半场慢慢放下。
人生哪能多如意,万事只求半寸心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冠盈配资-炒股配资怎么配-股票加杠杆平台-杠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